






2022年9月14日,常州市同济中学“博物馆里的课堂”现场,也是常州市级公开课首次尝试史地学科融合。常州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历史教研员黄天庆老师、同济中学党支部书记张萍校长参加了现场活动,地理、历史学科教师在线上、线下参与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课堂思维活跃,让学习真实发生。整节课上,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走进博物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从文物中找到有效信息;“学做考古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方式下进行项目化学习,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同类问题,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最后“我来话文物”将知识与能力迁移到现实问题中来。
课堂中将实际教具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稻田里刚刚收割上来的稻穗、玻璃器皿中的小米、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半地穴式房屋、等高线地形研读模型等,让教学情境真实化。CLASS IN课堂平台的使用,让教学环境数字化。
四位老师对本节课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本课一如既往的突出了范导式引领,很好的做到了范导式教学的四个环节,即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学习、创新性应用。张萍校长提出学科融合课程要处理好学科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关系,做到知识融合、能力融汇、方法融通、情感融悟。朱志刚老师强调了教学需要创造、创新,认为范导式教学是后期跨学科主体单元尝试的重要武器,今后要不断尝试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跨领域,让跨学科主题教学更加生动。黄天庆博士最后总结,他提到新课标出台后,依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新课标要求综合素养的培育也需要融合教学。
肯定了本节课基于素养立意的设计,尤其体现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课堂环节的设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感受来学习,同时注重历史学科的探究性,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对学科融合的研究,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思维深度、宽度、广度,全面地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同济教师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勇于创新,积极研究,为学生打造更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