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主题单元设计研讨活动暨省规划课题“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中期汇报在同济中学进行。
双减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单元学习省级公开课展示由常州市同济中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和清潭中学三校联合在Classin平台连线授课,常州市同济中学庄禾老师主要授课,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吴小叶老师和清潭中学黄颖老师协助授课。

这三个任务的设计格外关注学生完成任务时地理思维发展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任务一关于积水,排水数据采集分析时,由于学生设备,活动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运用最科学准确的数据来衡量学校的积水排水状况。因此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自定义数据,并在课上进行分享时。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发展性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数据到标准,从标准到颜色,从颜色到地图表现,从单一地图表现到多图层叠加这一系列地理研究思维和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对数据处理完毕后,这次的项目作业进入了多元意义协商阶段,也就是基于数据的海绵改造方案设计与分享。三校学生充分合作,利用彼此的仪器优势,区域优势,充分对话,交流。形成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海绵改造方案和雨水回收利用方案。培养了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堂环节中的学生作品都体现出了对实际问题的创造性个性化解决。同时在部分教学活动中涉及生物学中的植物习性,物理学中的对比实验等跨学科知识,充分呼应了新课标中跨学科融合需占10%课时的精神。
课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科技总辅导员邱志云老师,康奈尔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钱君老师,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展老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于蓉老师参与评课,并对公开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于蓉老师肯定了项目化研究对地理研究具有的天然优势,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真实情境的探索,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真实表现。在项目化学习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贴合学生思维,使用学生可知可感的情境唤醒学生主动的思考。于老师寄语常州地理人在今后进一步坚持项目化作业,设计更具挑战的学习任务,并在完成阶段学习后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