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由常州市教科院主办的以“学科育人视角下增进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的高一化学教研活动在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高中化学教研员金剑锋老师主持,全市各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化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三河口高级中学的李秀敏校长和韩光校长也亲临活动现场,全程参与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议程:课堂展示、评课议课和总结提升。
第一部分:课堂篇
本次活动由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蔡春梅老师和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吴风琴老师分别开设了两节高质量的《氨气》同题异构研究课。
蔡春梅老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以我国冬奥会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雪游龙”用的液氨制冷系统创设问题情境,围绕“为什么选择液氨做制冷剂”展开整节课的教学,由消防演练启发学生思考自救和他救的方法,引出氨气物理性质和水溶性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走向微观粒子的探析;环节二以液氨泄露抛出问题,通过氨气和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的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环节三再次深究液氨泄露,引导学生从氮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预测氨的还原性,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最后环节首尾呼应,让学生从“成本、安全、环保”三个角度解释液氨做制冷剂的合理性,并拓展到氨气的更广泛的应用,展望氨的未来应用前景。整节课 “一境到底”,环环相扣,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应用价值的导向,突出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
吴风琴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大单元设计特点,从三次诺贝尔奖授予合成氨开始谈起,让学生认识到氨气的重要性,从植物生长需要氮元素入手引出活动一:探寻氨气制氮肥,通过一组创新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氨气的物理性质,与水、与酸的反应情况。并对教材中氨水和铵盐作为氮肥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再由表格数据比较得出硝铵含氮量高这个事实引出活动二:探寻氨气制硝酸的途径,与“雷雨发庄稼”比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固氮在自然界比例小,不适合工业生产,从价类二维图分析氨气直接转化为一氧化氮的可能性,通过视频寻找证据支撑。活动三:探析氨气做燃料的原理则是利用太古时期大气成分的资料阅读卡让学生推测反应,与前面的能量变化结合起来,教材上实现了贯通。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源推广的困难,分析液氨作为“零碳能源”的优势。吴老师的课高屋建瓴,带领我们在氨气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徜徉,体验到了化学之美。
第二部分:议课篇
评课议课环节,蔡春梅和吴风琴老师和大家交流了备课心得与教学反思,听课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围绕本次活动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发表个人观课感受,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省常中张金怡老师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解释“学科理解”的两层含义:学科知识(知识的形成、内涵、功能、局限性以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思维方式(具有化学特质的化学认知视角和化学认知认知思路的形成和建构),不管是知识的突破还是能力的渗透,蔡老师和吴老师的两节课都能紧扣活动主题,精准施策,推动化学课堂走向更深层次、更远高度。
前黄高中的陈怡老师提出“学科理解”是教师对于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方法的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两节课教师都能从宏观——微粒——符号——图表四重表征等方面对知识的本原性进行很好的落实。同时解释在学完非金属元素氯、硫之后研究氢化物氨气的意义,除了氨气本身存在的价值,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它氢化物奠定基础,很好的落实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结构化。
学科思政是教学本质的回归,常州一中的陆薇老师从学科育人视角高度肯定了这两节课。奔牛高中的李伟成老师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设计理念、实验操作、学生参与等角度,结合自己的做法与老师们分享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第三部分:总结篇
活动最后,市教科院金剑锋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首先,金老师从情境的选择、应用、呼应、价值等方面对两位老师情境创设的功底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赞扬了老师们在实验设计、改进、创新和运用上的独具匠心,还肯定了老师们在传授知识、渗透方法、巩固训练上的接地气。两位老师能依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将学科育人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金老师还针对《氨气》这节课围绕“学科理解”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分享了如何抓住“学科本质”,利用好氨气的分子结构特点突破其性质;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利用好价类二维图进行建模;在证据推理的“学科方法”运用中如何注重事实论据和理论判据的合理搭配;在“学科实践”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关注学生的无声思考和有声表达;以及如何在“学科育人”中渗透社会责任的培育。方向总比努力更重要,当务之急,老师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进学科理解,挖掘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结构,让设计有高度、思维有深度、课堂有温度,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成长才会更有力度。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扎实推动了实现我市高中化学学科“同研共创、互利共赢”的教研目标进程,开启了对“学科育人视角下增进化学学科理解”的积极有效探索。“增进学科理解”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深入学习和潜心研究的过程。希望更多的化学教师自发地、持续地努力提升学科理解能力和水平,勇于实践和创新,在我们的化学课堂上展现出有情怀、有追求、有灵魂的诗意教育生活状态。如若这般,学科育人定能落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