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常州市初中数学五级梯队后备人才研修班第五次研修活动在北郊初级中学举行,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常州市五级梯队后备人才研修班全体成员、钟楼区“名师有约”邵林峰工作室全体老师及北郊初中数学组全体老师。活动分成了同题异构课、微分享与课堂评议三个环节。
同题异构 思维碰撞
研修第一环节由北郊初级中学的孔梦吉老师和燕湖初级中学的袁伟老师带来《角(2)》的同题异构课。孔老师用类比的方式引入,以线段的探究与学习过程为参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角的学习内容。对于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的尺规作图部分,孔老师以圆形纸片为新工具过渡到尺规作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图原理。袁老师以工程师尺规作图的视频引入,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体现情境引入的趣味性与适切性。在操作环节,袁老师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继而总结规律,得到作图流程。同样的课题,不同的精彩。
情境创设 激趣培能
同题异构之后,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的叶薇老师进行了《关于课堂情境引入的实践感悟》的微分享。叶老师从课程标准出发,探寻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特点,以《6.1 线段、射线、直线(1)》和《6.2角(2)》两课为例,探索了不同情境引入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汇总了课例中不同情境引入的优势和劣势,将教学中的实践感悟进行对比和梳理。
百家争鸣 引领方向
在课堂评议环节,常州市花园中学的陈采薇老师、金坛区良常初级中学的潘霞老师、西林实验学校的潘志强老师、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的贺斐斐老师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不同的探究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后,每位老师实施的路径不尽相同,课程的呈现方式也可以不同,不仅有过程的真实展开,也需要结果的提炼凝聚。钟楼区“名师有约”工作室的邵林峰老师,讲述了一堂好课的生成过程。邵老师指出,一节课从打磨到成型,从剖析难点到课堂问题设计,经历才是最宝贵的,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收获更多成长。
常州市数学教研员杨波老师为本次活动做了总结。杨老师结合课堂和大家交流,一节“引人入思”的数学课,需要有设计感、层次感,当然还要有获得感。本节课比较优化的设计是做中思、思中学、学中再做。第一个“做”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操作体验及小学学习经验,第二个“做”则是本节课重点需要解决的环节,而过程中的“思”与“学”,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搭建适当的台阶,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能实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如此一来,学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更能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过程的充分展开,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有良好的获得感。
一次研修班活动有上课、评课、讲座、点评,过程紧凑、内容精彩;一次研修班活动也是一次思维汇聚,火花四射的碰撞;一次研修班活动更是一次学习和收获,是所有热爱数学的数学人的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