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资讯>>最新资讯>>文章内容
传承龙城非遗 跨越学科边界——市教科院举行非遗技艺走进劳动课程研训活动
信息时间:2021-05-24     阅读次数:

    52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应邀走进市教科院学科培训室,为常州部分劳动课程教师授课、指导,传播龙城非遗文化。

近两年,教育部相继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市教科院相关学科以此为导向,加强传统文化技艺走进中小学劳动课程的研训。

龙城常州,非遗技艺资源丰富:剪纸、蛋雕、面塑、留青竹刻……一大批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很多“老手艺”后继乏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与课程之中。然而,师资的匮乏、劳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制约了非遗技艺走进中小学劳动课堂。基于此,市教科院举办非遗技艺走进劳动课程研训活动”,邀请非遗大师亲自为我市劳动课程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市教科院教研员范希亮老师主持了当天的活动。培训活动中,杨兆群老师首先为教师们介绍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金坛刻纸)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名家流派,讲解了技法基础知识。随后,进行技术实操。

劳动课程专职教师缺乏是个普遍事实,绝大多数的劳动课程相关教师都是多学科教师兼任,文理科都有,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很多老师缺乏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比如,刻纸这项技艺就对美术、设计、刀工有比较专业的要求。

面对杨老师给出的“牛年刻牛”的命题,很多老师拿着画笔、刻刀,对着展开的稿纸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范老师鼓励大家突破思维定势、跨越学科边界,大胆落笔,勇于尝试。很多老师,包括几乎从不画画的“理科男”老师终于在稿纸上画下了第一根线条。


66岁的杨兆群老师,在近三个小时的实训期间,没有片刻休息,一直在老师们中间巡视:一会指导指导图样的绘制,一会讲解讲解刻刀的用法,一会与老师们交流交流阴刻阳刻的区别,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一幅幅刻纸作品的模样慢慢浮现出来。

当实训结束的那一刻,很多老师惊异地发现,自己做出了一幅让自己也难以置信的美丽的刻纸作品。

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语文”劳动教师讲述了其刻纸作品中寓意的故事;“物理”劳动教师展示了娴熟的刀法;通用技术教师表示以后要将古老的刻纸艺术与现代的激光雕刻技术相结合……从最初的踯躅彷徨到最后的自信展示,踌躇满志,老师们收获颇多。

杨兆群老师还对教师们富有创意的刻纸作品进行了专业的点评。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