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资讯>>最新资讯>>文章内容
教学悟道:循着学生的思维进阶而行——记2021常州市小学数学“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
信息时间:2021-04-12     阅读次数:

   

   4月9日,春暖花开,2021常州市小学数学“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在常州市龙城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核心素养立意的“倍的认识”教学研究为主题,特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周卫东老师同题异构,主题研讨,突破思维,凝炼成果。活动还特别邀请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陈静老师,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视界》主编朱凌燕女士,作主题观、评课和教学互动,常州市教科院潘小福副院长为老师做活动总结提炼。本次活动受到了常州市各辖市区教师关注,近五百人参加了本次盛会,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蒋敏杰老师主持。

   同课异构,聚焦“倍的认识”

   “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多数教师把“倍”看成是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数学核心思想是:用一个量去刻画另一个量。“倍”是学生第一次从绝对数量的比多少,到相对数量的关系的转变。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往往老师们很难把握到本质,从“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容易产生偏差。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理解“倍”,借助多样化概念表征,将有助于建构“倍”的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实现学生认知由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折。

   如何帮助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由“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进而由比较引出“倍”?如何挖掘隐藏在“倍”概念背后的数学思维,是一线教师教学中迫切面对并需要回应解决的问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从“生活中你见过的倍”开启。“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用喜欢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想法”“改变其中一种花的朵数,你能使两种花有“倍”的关系吗?基于经验,借助“份”的理解,他以问题打开思维,应用操作、言语及符号表征等,帮助学生在沟通中思考,在比较中清晰,继而引发学生对两个量“关系”的整体结构认知,丰富对“倍”概念的数学理解与建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从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开始,以“几个几”的复习切入。组织学生在摆小棒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中,表达对“倍”的初步理解,在逐层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借助拍手,涂色等一系列游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教学中紧紧围绕“倍是怎么产生的”这一核心,他巧妙的将形与式融合,通过自主活动,引领学生明晰“倍”的本质特点,使学生的思维跃升新的高度。

   多重视角,释义数学理解

   两节课立意不同,风格迥异,“你能读懂教学的立意吗?”围绕“同”中求“异”,现场教师基于自身理解,品味着两位名师的课堂。只观其形,不解其义的观课,并不能有效提升对教学的理解,而这也正是常州小学数学教研着力突破之处。           

   名师又是怎样来定义这节课的。徐斌老师、周卫东老师,陈静老师,朱凌燕教授,潘小福副院长走上讲台围坐一起,和大家畅所欲言,为在座的老师答惑解疑。活动现场,老师们对教材编排意图,课堂环节处理,设计思路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台上的几位专家也纷纷毫无保留的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徐斌的“无痕教育”,周卫东的“高观点,中温度,低结构”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动智慧的课堂可圈可点!

   主题报告,“三理解”的精彩

   “什么是倍?”“为什么学倍?”“教材关于倍的编排意图是什么?”要组织一节精彩的课,首先要清楚这三个问题。在活动最后,潘院长为大家深入解读了本次“同题异构”有关“倍”的主题概念。潘院长以不同版本教材比较,数量关系的理解,“倍”概念追问等,持续引发思考,推动教师对“倍”的深刻解读。

   本次同题异构活动,一线教师领略到了特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核心及本质把握,体验到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更在同题异构的议课研讨中,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教育情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教学、好课在不断研究之路上!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