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下午,常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课活动在常州市教科院附小(荆川小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研究计算思维视域下学生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与生成,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强化教师的新课程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常州市教科院信息技术教研员朱世周老师、兼职教研员李开老师、各辖市区教研员、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韦国和来自辖市区各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汇聚一堂,参加了本次活动。
小猫抓鱼初亮相
活动在常州市教科院附小两个计算机专用教室分别进行,来自全市各区的四位信息技术教师展示了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17课《小猫抓鱼》的课堂教学过程。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常州市龙城小学吴苏媛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抓娃娃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新知——摇杆。吴老师从“连”—“测”—“动”—“调”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打消对摇杆的陌生感。在行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和调试的时间,在试错中掌握正确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带动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常州市横山桥小学宋剑萍老师执教的《小猫抓鱼》,利用半成品导入,让学生读一读现有的脚本,了解现有的角色功能,同时意识到需要补充编写摇杆控制角色运动的脚本,让学生一下子就抓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再通过获取模拟值,总结角色移动的规律,不断提出优化方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撰写脚本就是需要不断的调试不断的优化。
常州市荆川小学沈茹老师执教的《猫抓老鼠》,直接利用猫和老鼠共处一室的场景切入,激起学生抓住老鼠的强烈愿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操控角色的几种方式,引入课程的主角——摇杆。通过调试程序观察模拟值变化来验证猜想,明确每个端口控制的方向。再利用关联词“如果……那么……”进行造句,让学生从自然语言过渡到程序语言,顺利编写出脚本,实现摇杆的操作。
常州市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吉怡繁老师通过对教材重组,项目迭代的方式,提供给学生1.0版本,带领学生改造成用摇杆控制的《海底寻宝2.0》版本。在探究摇杆数值变化过程中,利用坐标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在编程中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探究的流程,从而真正理解程序。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小组互助,考验比拼的环节,既注重自主探究又注重互助交流。最终呈现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完成率高,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标。
说课评课意非凡
展示课结束后,大家汇聚在教科院附小六楼报告厅,四位上课老师分别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后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
随后,各区教师代表、江苏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韦国老师和常州市兼职教研员李开老师分别对两个会场的展示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在充分肯定授课老师的课堂表现后更是对所有的青年教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究小组分工合作的模式,提升合作效率。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和思维模型建构,要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市教研员朱世周老师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术语的规范性问题和学生键盘指法的训练问题,并对五年级的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课后研讨过程中,黄松华、王晴燕老师为在场的老师们分享了她们参加2020年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赛前训练、赛中拼搏、赛后反思的心得体会。为今后我市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之路,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