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资讯>>最新资讯>>文章内容
基于教材走向深度教研——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研修
信息时间:2020-12-14     阅读次数:

   

  

  

  

  

   12月10日,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集中研修活动在武进区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基于教材理解的课堂教学”为主题,各区乡村骨干教师代表、常州市教育英才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分“学员课堂展示”和“导师高位引领”两个环节展开。

    低段课堂,风采尽显

    低段的课堂展示由方婷老师、占敏玉、姚建亚老师分别执教《9加几》《9的乘法口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婷老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算法,逐步体悟、理解9加几的算式可以通过“凑十法”转换成十加几来计算。学生充分体验了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方法的思维过程,发展了主动探索的意识,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态度。占敏玉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占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口诀规律,一方面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帮助记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感受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姚建亚老师执教的口算教学重在改变学生固有的竖式思维,而口算与笔算最大的不同在于“记”。本节课姚老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凸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聚焦学习的难点时,教师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先加几十再加几”的快问快答活动,让学生语言表述如何拆分,并凸显“记”这一思维路径。

    课后,常州市教育英才芮金芳老师对三节课做了精彩点评,对三节课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引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话题。如:当学生会了,老师可以做什么?还可以有什么提升?以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芮老师建议老师们要以整体关联的视角对教材进行解读,“1~4的乘法口诀”是起始课,教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地组织活动;“5的乘法口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时可适当放手;“6~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应关注口诀编制方法的完整性;“9的乘法口诀”需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解释这些口诀。

    中段课堂,精彩纷呈

   陆丹丹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居芝娟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的《轴对称图形》,郭鸿星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的《认识三角形》。《认识分数》一课中,陆老师带着学生从野餐分食物开始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蛋糕的一半,从而初步抽象并认识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认识二分之一的过程处理得非常细腻,所以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就能很好地进行迁移。课堂中,陆老师还多次组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居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一起做蕴涵着对称的热身游戏,让孩子一下子就被课堂深深地吸引。接着从大气恢弘、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建筑引入,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逐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居老师设计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最后,居老师带着孩子们创作圣诞树的装饰品,在孩子们在创作中思考,在创作中体验,在创作中欣赏。《认识三角形》一课,郭老师带着学生从构造一个三角形开始研究三角形。教师退到了幕后,让孩子在表达如何用小棒围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清晰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表象。在突破画高的难点时,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画、去辨析、去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了画高的方法,并且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常州市教育英才杨晔、王佳栋两位老师,对三节精彩的数学课作了点评。他们立足教材专业化解读,对三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从分数的起源来思考认识分数一课,应该怎样设计教学。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应该立足数学教材对轴对称相关内容的编排体系来思考,明确对称、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运动等概念的不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我们也要读懂教材例题和试一试编排的意图,从三角形的内涵实质出发进行思考。

    高段课堂,智慧演绎

    高段会场,魏珍珍老师的《打折问题》从吾悦国际店庆大促销活动引入课题,借助丰富的生活情境,展示了打折问题的三种题型。贺欣新老师的《和与积的奇偶性》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知需求,在师生的共同探索下得出了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最后又以游戏结尾,学生兴趣盎然。吴志远老师执教了《因数与倍数》,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有向开放的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规范表述以及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

    三节展示课后,常州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蒋敏杰老师作了全面细致的点评。肯定了每位老师的精彩呈现,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教师的语言表达需要精准到位;二、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三、要加强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详略要得当;四、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通过“你听懂了吗”“你的想法和他一样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等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

    高位引领,且行且思

    课堂展示与名师点评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主持工作)为我们带来了高位引领。潘院对全体培育站学院提出了几点要求:1.每人做一次教材分析;2.每人上一节好课;3.每人写一篇论文。“少一点,多一点,多少写一点;早发表、晚发表,早晚会发表”。只有将行动真正落实,方能有所收获。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