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化学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在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举行。尽管绵绵不绝的冬雨让人感觉异常寒冷,但阻挡不了我们化学人高涨的学习热情。省化学学科专家、各辖市区化学教研员、常州市33所高中的高三化学教师代表、周存军名师工作室和孙宇红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常州化学教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次大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议程:
课例展示秀风采 讲座心得助提升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胡爱彬老师和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的卞海燕老师共同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学科核心知识的重构与认识思路模型的建构为主题,分别展示了两节高品质的同课异构教学课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胡老师《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基于限制条件的片段法》的教学从学生的自主训练开始,在学生自主分析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取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学科必备知识,带领学生梳理了不饱和度、苯环上的位置异构、常见限制条件对应的官能团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并给与学生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具体方法指导。整节课的设计简约大气,脉络清晰,基础扎实,方法指导到位,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充分,教学效果良好,是一节精准高效的高三复习课。
卞老师的课堂教学《基于对称性思维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从一道限时前测的结果展开,分析了学生呈现的错误类型,展示了近5年江苏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教学设计的起点源于实际学情和考情。接着以苯环和新戊烷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基础,提出“四氢模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了基于对称性解决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讨论得出“二氢模型”,实现思维的进阶深化。最后拓展延伸,训练五氢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节课围绕学生的难点展开,通过思维模型的构建巧妙地帮助学生化解了难点,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展示课后,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李小君老师、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李伟成老师、金坛区第一中学的丁志广老师和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的印志林老师逐一和大家分享了各校本学年的高三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分析了工作计划的阶段性执行效果,并详谈了下阶段备课组教学工作部署的一些思考和举措。四所学校是精选的区域内不同梯队的典型代表,讲座有理论,有实操,接地气,针对性强,受用群体广,赢得大家的一致称赞,可谓是真正做到了“推进校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教研共同体”的研讨目标。
最后江苏省溧阳中学的周春美老师从命题立意和试卷分析两个方面对本次全市期中统考化学试题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命题意图揣摩精准,数据推理详实中肯,充分体现了一线教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对高三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周老师还结合学生卷面答题情况分析,建议大家主动查找并直面目前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提升专业素养,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试卷分析为后阶段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学科教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新思路。
专家引领明方向 研讨交流促成长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2021年新高考化学复习的教学质量,实现教研精准化,本次特聘省级专家和我市正高级教师周存军,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宇红等专家做方向引领。他们从教书与育人、对新高考方案的解读、对高考试题和应试能力的深度理解等角度给老师们做了专题讲座,同时专家团还针对两节展示课进行细致点评,引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活动会场研讨气氛热烈,在场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周存军老师指出胡爱彬老师这节课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从宏观角度切入,强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同时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解决同分异构体书写问题的一般认识思路。周老师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真题,并巧用、活用真题,如在真题上加以改编,让学生在原题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要求的拓展型问题发起挑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孙宇红老师认为卞海燕老师的课精准有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科学,细化考点、分析要点、抓住难点。从对称上建构模型、应用模型、拓展模型,课上学生投入,思维活跃、深度参与,实现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有章可循、直至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同时孙老师还建议高三复习要做到基础知识全面覆盖,重点知识特别强化,难点知识巧妙化解,构建有效率的生态课堂。
从小组讨论到集体研讨,从专家讲座到个别交流,从问题导向到措施改进……也许“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境说的就是此刻的场景。
齐心协力共担当 风雨同舟再启航
活动最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金剑锋老师作了《研究新高考,主动转变;探索新模式,精准施策》为题的讲座。金老师结合全市期中考试的数据分析,指出了目前化学学科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建议每一位老师能合理定位自己的学生,做到两个关注:关注优秀学生群体,进一步进行高阶思维的培养;关注改选化学的学生群体,进一步思考如何开展补偿教学。针对目前大家在新高考复习过程中的疑惑,金老师从试题命制的依据、试题的结构编排、内容设置和难度控制等角度做了适度的分析和引导。高考化学的形势复杂、多变,金老师希望我们积极行动,潜心研究,主动转变,从而实现与新高考的“有效碰撞”,最大限度地提高 “教学反应”的转化率。
活动结束时,窗外已是暮色,虽有寒风扑面,但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相信全体参会老师一定能体会专家们和金老师的良苦用心,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在新高考的探索之路上,让我们常州化学人共同携手,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向,谱写出化学教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