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八年级上册课件>>文章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袁丽平 薛梦颖
信息时间:2019-12-20     阅读次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市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薛梦颖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孟子的雄辩思维。

2、正确认识理解“仁政”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3、认识孟子其人以及他的著作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孟子其人以及他的著作的价值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孟子的雄辩思维。

【教学准备】查阅背景资料,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通假字:畔

古今异义:去 是

一词多义:利

句子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过渡】看来各位同学上节课的学习非常扎实有效,知识点把握准确到位。那就让我们带着对昨天课程的理解领悟和意犹未尽,齐读本文。

全班齐读

二、导入

【过渡】听各位读到“战必胜”时,我联想起《消息二则》里所描绘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场面。我军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设想:

1、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2、对方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3、得民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三、知其人:

【过渡】学其文,必先知其人,论其世,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下本文作者孟子。

补充出示: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四、明其论:

1、《孟子》是记述孟子主张的著作,孟子认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出示:天时 地利 人和

2、三者之间关系如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子是如何论述的。

生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设想;

1:天时不如地利。攻城方占据天时,从文中“必有得天时者矣”可以体现。

师补充:行军作战前都要占卜,常以“天干”“地支”来推算胜败、预报天气。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这座城很小,占有地利。

追问:小为什么是地利?

生答: 对于守城一方来说应该是地不利,但是从结果来看,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说明城虽小而易守难攻,就属于地利。

2:地利不如人和:守城方占据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如“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板书地利】

适时提炼本句特点:双否句,排比句。

总结:双重否定表肯定,四句组成排比句式,加强语气,极言守城方“地利”方面的优势,这样却没有取得胜利,“委而取之”落荒而逃,说明“地利不如人和”【指导朗读】。

【总结】本文列举了两个战争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证明人和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让我们重读本文第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意强调两个“不如”。齐读

【过渡】那么孟子是军事家吗?

生:不是。是思想家和政治家。

除了战争,孟子还想谈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预设:治国,政治。

1、“域民”“固国”“威天下”,限制人民,巩固国防,威慑天下都在讲如何治理国家。

追问:那不以“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以什么呢?以人和。

2、“得道者”“失道者”指的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和不实行仁政的君王,说明在谈“仁政”的治国理想。

3、“以天下之所顺……战必胜矣这句讲到了施行仁政与不施行仁政到了极点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引出最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总结】孟子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周游各国游说君王。本文由已知到未知,由已经发生过的战例,到未知的如何得天下。由各国君王想知道的(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到孟子想说的(人和的重要性,施行仁政),再回到君王想知道的(威天下、战必胜),更好地推行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又迎合了国君好战的心理。

本文逻辑严谨,思路清晰,雄辩有力而又易于接受。

五、感其仁:

【过渡】这篇文章虽有举例,却没有提到具体的事件。《过秦论》里谈到两个事件,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它们作为依据,放在本文中哪里合适。

1、出示材料:

一、尝(曾经)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引进,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而不敢进。

二、(秦国)以六合(天下)为家,崤函(xiáo hán崤山与函谷关)为宫;一夫作难(起事)而七庙隳(huī毁灭),身死人手,为(被)天下笑者(……的原因),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思考,把这两则材料作为依据放在本文中哪里合适?

教师补充:

【秦王暴政】(于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以弱天下之民。)

【一夫陈涉】然而陈涉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反抗秦的通知。

无论是“秦王暴政,失去人和”,还是“陈涉起义,天下云集”都证明了孟子提出的“人和”的正确性,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

2、出示: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一个事例阐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袁绍,他阵营中足智多谋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丰都是当时谋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种好的意见也不少,但是他不能听。他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有的谋士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还被他囚禁、赶跑,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内部人不和。

解放战争:于国军相比,共军不仅装备短缺而且人数不足,占据中国的贫困山区,解放区人口也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国军占据绝大部分大城市富裕地区拥有地利,有美式装备支援飞机空投侦查掌握天时。例如淮海战役自愿参加支援的民夫有数百万!解放军英勇作战个个都怀有崇高的理想不像国军拿钱打仗,国民党当时内部腐败派系林立勾心斗角

唐太宗李世民:处处以民为本,实仁政,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创建了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他登基时,为百姓颁发了一系列的法令,解除百姓的疾苦。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曾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的成功最好的诠释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

六、再知其人:

过渡:距今两千多年的孟子的“人和”思想,竟然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能印证它的正确性,我感觉孟子实在是太____________(生答:睿智,超前),让我们再来看一些材料,深入了解孟子。(播放视频)

材料一: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大国之间征战不休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材料二:孟子中年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作为著名大师,孟子有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于诸侯之间,其车乘之多,随从之众,已大大超过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规模。虽然孟子得到各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用。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

结合对本文和材料,说说你对孟子有什么新的理解?

预设:睿智的雄辩家  儒家信念的斗士 战国时代的逆行者

结语:孟子生活在这样一个诸侯相互攻伐兼并的战国时期,却倡扬仁政、王道。一生以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姿态奔走呼号于列国之间。而且,知其不可为仍然还要拼力为之。这种坚韧与执着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孟子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但是我们对孟子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最后,让我们带着孟子雄辩的气势,仁爱的信念,齐背本文。

(三)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   守城——天时不如地利             


争   攻城——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人和

      固国            道

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袁丽平

一、导入

近几年,一档融入论辩元素的脱口秀节目《奇葩说》异常火爆,论辩选手们观点独特、口才出众,我们课前欣赏了三季冠军,三位“最会说话的BB King”的精彩片段。

视频

看完视频,你能说一说这些BBKing在辩论中有何共同之处吗?

沉稳自信、方法独特、逻辑缜密……

三位BBKing都直击要害,展现了过人的论辩技巧。在古代,也有一位BB King,他也具有这三位BB King共同的特点:既。。。,也。。。我们来猜猜他是谁呢。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

他曾说过以下名言:

【齐读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他就是孟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位古代BBKing论辩的精彩片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向他学一学怎样掌握过人的论辩技巧,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二、核心思想

昨天,我们疏通了本文的字词句理解,扫除了古文阅读的障碍,也复习了议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中,孟子论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请同学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条件,“地利”:作战时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也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三、思路

围绕这个核心思想,孟子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辩的?请同学拿起书本,【齐读2】全文并加以思考。

四、方法

孟子论辩不但思路缜密,而且写法多样,形成磅礴气势,本文是以怎样的方法进行论辩的?

举例论证: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其城之小,“环而攻之”说明攻方占有“天时”的优势,但结果却“不胜”,由此得出“天时不如地利”。

对比论证:多助和寡助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排比:增强语势。

双重否定:强调肯定。②四个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方占有“地利”的优势,但结果却“委而去之”,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读】双重否定,排比,一人读,再【齐读3】。

孟子运用灵活多变的写法,笔带锋芒,语言犀利,请同学拿起书本再次【齐读4】全文,感受孟子论辩的这一语言特点。

五、辩论

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用缜密的思维让对方信服;孟子善于运用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孟子善于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自己的观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孟子善于运用排比句,双重否定句等句式,来增强语势,强调自己鲜明的观点。博学之更要笃行之,让我们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也来一次辩论吧!


正方辩题:一个集体中,“一群蚂蚁”的力量大于“一只大象”。

反方辩题:一个集体中,“一只大象”的力量大于“一群蚂蚁”。

要求:1.双方陈词2分钟。【双方陈词后教师点评其亮点,要简洁】

2.双方自由辩论若干分钟。【自由辩论如果冷场要给予启发】

3.点评。【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辩论过程中,拿好纸和笔,1.记录某位同学的优点和缺点,2.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3.哪些同学的论辩技巧你更欣赏

总结:

我们从BBKing的论辩技巧中初步感知了言辞的犀利,观点的独特;

我们从孟子的论辩技巧中感受到了缜密的思路、多样的写法带来的魅力;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身体力行,感受了论辩的力量;

也愿我们在今后的中,掌握更多的论辩技巧,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板书:

              天时

                 (举例论证)  得道多助

提出论点==>   地利          ==>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失道寡助

              人和


 
袁丽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丽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薛梦颖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