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教育局、各局属学校: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用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变革,常州市教科院在2019年10月至12月间举办了常州市首届数字优课评比活动。
本届数字优课评选活动主题为“发掘新技术 发现新人才”;参评对象为全市中小学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任教师,不限学科、不限学段;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阶段进行,初赛为录像课评比,决赛为现场课堂评比。为方便参赛教师展示新技术,初决赛课题均为自选;为确保参加初赛的课堂录像为通知发布后录制,要求制作“常州数字优课”标签并在拍摄时放置于讲台;为限制初赛参赛总人数同时增大参赛学校参与面,对每校参赛人数作出限定;为鼓励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保证创新技术、创新人才能脱颖而出,初赛一、二、三等奖比例设定为10%、12%、15%,选取得分高、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融合的10名参赛选手进入决赛,按4:6比例决出大市一、二等奖。
本次比赛的评比量表参考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评比标准,同时考虑体现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突出本届数字优课评比活动的主题,评分指标聚焦立意新颖、策略得当、效果显著、移植方便4个方面。在实际评比过程中,初决赛指标略有侧重:初赛评比为录像课评比,将应用信息技术是否新颖独特作为最重要考量指标,权重30%,将是否便于复制移植、辐射推广的权重设为10%;决赛采用借班上课、现场评比的形式,更能考察技术的可移植性,因此将便于复制移植、辐射推广的指标权重调整为20%。
初赛通知发出后,全市教师们踊跃参与,教科院共收到来自全市6个辖区(市)与局属学校近200个单位的参赛作品共239件,初赛评审过程中令评委们眼前一亮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面孔不断涌现。初赛中,学生使用平板等移动设备的课堂占56.5%,AR技术、学科特色软件、投屏技术、学习类APP、基于信息技术的自制教具等令评委们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在决赛现场,参赛教师们的技术并未因学生、环境的改变而受影响,相反,在老师们改进、完善下,信息技术融入的课堂更加鲜活、立体,学生们在参赛教师营造的数字化环境中快乐、高效学习,让人对信息技术的可移植性充满信心。
当然本届数字优课评比活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创新策略、创新模式有待探索,一些新技术进入常态课堂尚需研究,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并以此展开教学实现教学精准化的课堂缺乏,这也恰能为以后的数字优课评比活动指明方向。
现将本次决赛成绩公布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
薛 蒙(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付 蓉(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孙 旭(常州市第一中学)
钱 惠(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
二等奖:
袁 丽(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顾可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倪 蕾(溧阳市永平小学)
王尹希(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李陈乐(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宁本冉(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比赛所有过程性资料保存在教科院303室,如有异议,请于公布之日一周内与教科院0519-86669503联系。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