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今天,就请你转换身份,站在鱼儿的立场,甚至可以直接化身为一尾会思想的鱼,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或议或叙,展开特殊视角的自由思绪。
请以“走在鱼儿的思想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1
我是一条游弋在深海中的鱼。
我有很多的朋友,有沙丁鱼、小丑鱼、大马哈鱼、海星……我甚至还认识一条虎鲸。这听上去很酷。但这大海太大太大,大伙儿一年半载也见不上一面。说不准谁早就被卑劣的人类捉去了——还是宁愿他们仅是被洋流冲走。
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被人类打捞了!那人类用奇怪的目光打量着我,我吓得鱼鳃都不敢动,险些把鱼肺憋炸。这才听得他说:“这鱼!天呐!发了!”我想,我可能快死了。
但是,生活并没有对我这可怜的小鱼苗出手。海鲜市场上,腥臭味儿很重,人民币的味儿比人类扔下大海的垃圾还糟糕。躺在鱼盆里,有些缺氧,根本无法想象我将来悲惨的鱼生。
一个女人,拿着转经筒,来了。
“李小姐,照旧买全部?”“嗯。”
我看到她身旁的大妈乜斜着的不快眼神。人类真怪。“全买了,我吃啥?”
来了几个壮汉,将我和别的鱼一起倒进了一个大箱子。我们又被带到了海边。海风拂面,是熟悉的气味。
不会他们要在海边吃烤鱼吧?这是我所能想象的最惨烈的死法。
并没有预想中的惨状。那女人念着一串奇怪的咒语,说着“南无阿弥陀佛”,将我又放回了海里。
人类真怪。既打捞又放生,难懂。
本以为我会平平淡淡度过鱼生,可是不巧——我又被打捞了!但这次,我没有到海鲜市场去,一个自称“识货”的富商将我买回家去了。我至今难忘他那令鱼恶心的眼神——比鲨鱼遇上猎物的目光还恶心,他油腻腻的脸上简直在发光。收藏鱼?人类真怪。
在新住处保温、供氧、吃喝不愁,和我过去幻想的神仙住所并无两样。起初我过得很快乐。我很快就同这儿所有的鱼成了朋友。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乏味了起来——适量咸度的水远没有海水的清新,再也无法见到过去的故友,再也不能四处遨游,再也不能住在我的小珊瑚蜗居……我甚至还没有配偶呢!真怀念住在红珊瑚里的小丑鱼妹妹啊……不如死了算了!
我开始绝食。一不做二不休。
“王老板,这鱼怎么不吃啊?”那富商摸了摸油亮的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见过撑死的,没见过饿死的!”
我沉沉睡去。梦里回大海。
佳作点评: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写鱼,给人以新奇体验与极高的代入感,两次捕捞,命运却不同,深深佩服考生的想象能力,在短时间内能将鱼儿眼中的人类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两次命运轮转,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以及假丑恶。生动真实的心理感受、突出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有血有肉。同时,精湛的细节描写与对生活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如在写放生女时,通过老板的话语暗示放生行为的频繁,后又添上一笔大妈对放生行为的反应,有褒有贬,增加文章张力与可读性,表现作者对此事件的独特思考与深刻领会。同时,全文语言自然,整体风格鲜明,轻松而不放浪,戏谑而不尖锐,可见作者不仅拥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优秀的构思能力,更拥有自成一家的语言风格。
点评人:常州市朝阳中学 赵琪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2
从物种分类的角度来看,我是一条锦鲤,一条货真价实的锦鲤。
我在景区的景观河里长大,每天见的最多的就是小桥上的大人小孩们边朝河里扔鱼食,边舞动着手机拍照,他们鼻尖沁着汗珠,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彩。
也许有人会觉得当条无知的小锦鲤挺好:不仅吃的管够,而且景区禁止捕捞,甚至还会被当成“转运符”供养。
可是每当有人逮着我唠叨他的白日梦,求我保佑他走上人生巅峰时,我就想蹿起来喷他一脸水!因为我真的只是一条可爱略胖的小锦鲤,真没实现愿望和赐福的本领,尤其是当我看到同伴们喜欢暴饮暴食,一个个膘肥体壮,却只会蠢蠢地朝你吐泡泡时,我常常感到可笑。
所以我常常独行,从渡船区游到鱼迹罕至的荷塘,只有这样我才会快乐得不知所以。
我喜欢下雨天在荷塘待着。雨水干净冰凉,比潭水舒服多了,我还可以蹦出水面,亲吻潮湿浸润的空气。我对空气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长时间置身其中会让我毙命,但那绵长幽远的触感却令我神往。这是一尾会思想的鱼特有的烦恼,而我那可悲的同类,只知惶恐地避开水面之上的世界。
我知道,我的生命很短暂,很脆弱,所以我喜欢荷与莲。因为它们在我眼中是永无终结的生命,春生夏盛,秋衰冬息,始终循环,始终仍会绽放新生。对此,他们从不炫耀,也从不向我们祈福许愿,所以我摆尾游于其间时总会钦羡地向他们吐吐水圈。渐渐地,我似乎受了他们的影响,并不去想明天会怎样。
明天会怎样呢?没人会知道,更不会有鱼会知道,哪怕是一条人人朝拜的锦鲤。我只知道妈妈说过,我们这样色彩鲜艳的东西并不好吃,所以我并不担心自己的鱼生会遭遇危险。
现在,我只想在荷叶的遮蔽下休憩一会儿……
佳作点评:作者用联想和想象创造一条小锦鲤来思考,乍一看趣味盎然,令人莞尔,但仔细读后,我们又会发现文章表面上叙述了一条小锦鲤的所见所想,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处处贴近生活——人们对锦鲤的迷信崇拜、锦鲤们的安逸生活等都真实可感,然而正是这些寻常可见的生活,经由作者的精心构思,展现出了独特的意蕴。开篇人们向锦鲤祈福许愿,可却引起了“我”这条小锦鲤的反感,“我”不仅严肃地坦诚并没有这种本领,还道出了锦鲤同伴只会暴饮暴食、蠢蠢吐泡的真相,调侃之余让人嗅到一丝犀利的讽刺。中间部分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引出荷塘中莲与荷对生命循环的淡然,思想深刻,发人深省。结尾部分关联全文,将祈福无用的人与坦然淡定的荷加以对比:前者无知可笑,后者深沉稳重;将“我”和其他锦鲤加以对比:前者会思考、敢突破,后者蠢而呆、贪安逸。“我”哪里是“一尾会思想的鱼”,分明是一个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又大智若愚的人,幽默又不乏睿智!
点评人:常州市朝阳中学 江跃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3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突然,一道刺目的亮光照来,我不由得闭上了眼。
再次睁眼时,周围的一切都变了。这里有繁茂的水草,一些鱼,一只虾,还有一层玻璃,玻璃外是一道很熟悉的人影。
七秒后……
“咦,我是谁?”
“我是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
“有一次,我没力游了,于是翻着肚子想休息一下。突然,一张网来了,把我捞到了一个气味刺鼻的水桶里。没有伙伴!唉,身上痛死了!”
七秒后……
“我被捞了起来,被带到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地方。外面很吵,花花绿绿的人影穿梭不息。好饿啊,我又游不动了。突然一个亮晶晶的东西出现在我眼前,我赶紧躲开,可又本能地向它靠近!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心了起来,悠哉地游来游去……”
七秒后……
“啊!好饿,不行了,我要吃东西!于是我再也经不住诱惑,一口咬在了那个亮晶晶的东西上。啊,好疼!我被拉出了水面,只看见一个小孩欢天喜地地叫着。不行,我有点晕,好难受。”
七秒后……
“嘴里好痛,这里有繁茂的水草,还有一些鱼,一只虾。在这里,我过得无忧无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只是这玻璃……咦,玻璃?我小心地靠了过去,不知为何,我安心地吐个泡泡,感觉很开心。‘啪’一声,泡泡破了。一道刺目的白光向我射来,我本能地畏惧起来:‘不要,我要待在这里,我要当鱼!’”
深夜里,我突然起身,好像做了个奇怪的梦。莫名地,我盯着鱼缸里的鱼:“玻璃?鱼?”我低声轻语。透过窗户的玻璃,我看着五光十色的外界,曾经的叛逆似乎顷刻间烟消云散,一切都变得迷迷糊糊。七秒后,我睡着了。
我,是一条鱼。
第二天清晨,庄周醒了,我醒了,鱼也醒了。
人生有多少七秒,又有多少玻璃能保护我们呢?
佳作点评:这篇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复沓的手法,以“七秒后……”贯穿全文,一方面使得文章的层次鲜明,将一条鱼被捞、被钓、被困的经历叙述得井井有条;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有一唱三叹之感,仿佛在读诗,又像在听歌。加之据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每一次清空后都是一次重新开始,作者将每个阶段的记忆拼接在一起,前后贯连,就像极了电影里的镜头“闪回”,再加上开头的倒叙,以及首尾的呼应,就使得整篇文章显得画面感极强且结构精当。当然,除了形式上的用心,文章的内容也同样值得称道:以庄子的“濠梁之辩”作为题记,暗示主题;以“刺目的光”作为标志,切换现实和梦境;以“庄周梦蝶”总结全文,引人深思。全文读罢,仿佛置身于一种浪漫的哲思之中,到底“我”是梦是醒,是鱼是人,是叛逆无常还是渴求保护……文章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或许是希望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吧!
点评人:常州市朝阳中学 江跃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4
我的主人,一位母亲,喜欢养鱼。
母亲的孩子,一个女孩,喜欢养猫。
于是,被养在鱼缸里的我,常被两人的拌嘴与争论搅得头昏脑涨。母亲认为猫会吃了我,而女孩认为养鱼禁锢了猫的自由,也禁锢了我的自由。
近日,女孩似乎要考试,变得十分焦虑,甚至有些暴躁。那天晚上,女孩与母亲再次因我与那只同样被吵得不得安宁的猫吵了起来,且愈演愈烈。最终女孩摔门进了房间,而母亲也颓然坐在了沙发上。
我隐约听见房间那头传来的哭泣声,接着又看见母亲脸上有些呆滞木讷的神情,目光涣散,本就因过度劳累而蜡黄的脸色在昏暗的灯光下愈发暗沉,母亲抬头望了望我,便又低下头去,最后竟忍不住掩面哭泣。这一刻,我多想化作人!去抱一抱她。
再望向另一边,竟发现女孩的房门早已悄悄打开,她正透着门缝注视着这一切。我看不清她的神情,但我想她此刻一定十分愧疚与难过吧,一定也想像我一样冲上去抱抱母亲吧。
第二天,一切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照常进行。唯一不同的是,女孩去上学前悄悄地将熟睡中的猫抱进了笼子里,并上了锁。
傍晚,母亲也奇迹般很早回家。她将“喵喵”叫的猫从笼子里释放出来。然后走向我,在喂饱我后却连带缸端了出去,将我带去了小区中专门养金鱼的池塘里,我看出了她的不舍,却微笑着对我说了句:
“愿你自由。”
后来的故事我便都不知晓了,但我知道,那一晚乃至从那以后的每个夜晚,那个家中都不会再有无休止的争吵,多的会是陪伴中的欢声笑语,是和睦中的体谅他人。
大概女孩与母亲都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设身处地体谅他人,才是家和万事兴的本源。
佳作点评:“我”,是鱼儿,在和主人一家进行着感情的交流,零距离的相知,点燃了“我”的思考和情感,“禁锢”与“自由”,让我见证了一段家庭生活的苦乐故事。
1.双线结构,主题鲜明。一条以“我”的命运踪迹为线,一条是以母女俩的情感变化为线。“我”从“被养在鱼缸”到被“带去了小区中专门养鱼的池塘”,感受到了母女二人关系的转变,由开始的争论吵闹到彼此设身处地体谅对方。明暗两线平行又交织,突出了文章主题——体谅是家和的本源。
2.细节刻画,形象鲜明。作者在刻画女孩和母亲时,利用多种描写方法,善于捕捉细节,例如刻画女孩时,从她“摔门”、“偷着门缝注视”、“将猫抱进笼子,并上了锁”一系列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女孩与母亲争吵时的愤怒、冷静后的懊悔;刻画母亲时,抓住她的神态“呆滞木讷”、“不舍”、“微笑”和动作“低头”、“掩面哭泣”、“连带缸端了出去”,表现出母亲由颓然到释怀的情绪变化,这对互相体谅的母女形象刻画地真实细腻,跃然纸上。
点评人:常州市市北实验初中 方希文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5
我是一尾鲤鱼,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碧青的溪流里。
那一天,天气晴好,绿油油的水草随着水流摇曳生姿,细碎的阳光透过水面,碰撞着、闪耀着,发出悦耳的声响。我怎么也不会料到这是我的灾难日。
远远地传来船桨划动的声音,一个清脆的童声兴奋地喊叫着,似乎又被谁严肃地制止了。眼前飘忽而过的,是一条诱人的蚯蚓。还没吃午饭的我赶忙迎了上去,向着那鲜香的美味张开了嘴,却被锋利坚硬的钩子无情地穿过嘴唇,任我如何挣扎也无济于事。疼痛排山倒海般袭来,我被捉离水面,装入仅容转身的小桶中。
一个小男孩望着我,拍着手绽开了笑脸,一旁的长者白发苍苍,摸着男孩的头让他安静下来,似乎又和蔼地向桶里投来关切的眼神。
分别了家园和亲人,还不是因为你们!这假装出的关心还不是满载着虚伪和险恶!为什么,那天空仍是澄澈碧蓝的?为什么,那阳光还是没心没肺地闪耀着?我咚咚地撞着桶壁,心想着人类的自私和贪婪,若是长此以往,不仅我的家族会消失殆尽,这一片干净而纯洁水域和土地,不也将惨遭迫害和践踏?
可惜,我撞到头上肿起了包,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着命运的悲哀。
太阳西斜,橙红和鹅黄渐渐渲染了天空,一只青筋凸起、布满皱纹的大手有力地提起水桶,略略倾斜,哗啦一下,我又回到了溪中。
“为什么?”当我惊喜地好奇着时,小男孩几乎哭着喊出了这句话。“这可是我今天钓的唯一一条鱼啊,爷爷你为什么放掉它?”老者的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慈祥和力量:“你如果带它回去,是想吃掉还是想卖掉呢?傻孩子,你真的以为我们钓的是鱼儿吗?我们钓的是一种安静和清闲,并不是美味和钱呀。”孩子忽闪的大眼睛在夕阳下熠熠闪光。“好像是哦,我们还钓快乐呢。”
他们的木船渐渐远去,我不禁沉思,发现细碎的阳光碰撞着,发出悦耳的声响。
“原来纯心最重要。”
佳作点评:本文结构严谨,情节一波三折。文章首尾呼应,“细碎的阳光”、“悦耳的声响”,让读者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感受“一尾鲤鱼”的自由闲适。一开始的平静安逸下隐藏着暗波汹涌,“我”被无情地拖出水面,挣扎、愤恨、无奈之后却出乎意料地被放回溪流,惊喜之余的“我”陷入沉思,跌宕的情节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极富吸引力。立意深刻,主题纯净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共建家园的主旋律,本文通过“一尾鲤鱼”的经历,用祖孙俩的对话折射出保护大自然这一深刻的主题,角度独到,“原来纯心最重要”,凸显出纯净美好的志趣。表达灵动,语言优美娴熟。文章灵活运用了景物描写,借用水草、阳光、水声等渲染气氛,烘托祖孙之间慈爱浓厚的亲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尤其是“我”的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视角突出中心,描写细腻入微,在读者心中掀起了情感波澜。全文记叙和描写运用娴熟自如,语言清新自然,结尾顺势抒发感悟,水到渠成。
点评人:常州市市北实验中学 方希文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6
我总是离群而居。
他们都叫我“鱼中柏拉图”,其实不然,我只是拥有自己的想法而已。
相比之下,其他鱼都只有七秒的记忆,他们不曾拥有自己的思想,我为此时常叹息。
每一天,鱼缸里总会出现一些人类丢入的饲料,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吃这些饲料。我不甘、无奈、矛盾、纠结,可我的同类告诉我:“吃了就好,活着就好。”
那一日,鱼群中突然少了一个身影,看着玻璃外那个胡子拉碴、手持菜刀的壮汉,我明白:同伴要被吃了。我急切地在鱼群中游窜,告诉他们:“快逃吧,再不走,我们也会变成那样。”可他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问道:“刚刚发生什么事了?”
我此时对我的同类失去了信心,独自躲角落里,冷眼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被捉走,其余的却仍旧快乐地游着。
缸里的鱼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了我和另一个同类。我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不逃?下一个就是你了。”他吐出一圈泡泡,心不在焉地答道:“有什么好担心的,总要被吃的。”
“那你为什么不抗争?”
“人不是说他们有生老病死嘛,我们鱼也是啊,活着为了生长,生长为了被吃。”
为了被吃!听了他这番话,我不禁毛骨悚然。活着竟然只是为了成为他人盘中的美餐,七秒的记忆本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方式,现在却成为了自甘堕落的借口。
轮到我的那一天,壮汉把我从鱼缸中拎起,摆在案台上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案台旁的一个桶,桶里装满了鱼鳞,在灯光下一闪一闪的,我知道,那曾经都是我的同类……
猛一醒神,才发觉刚刚都是梦,所有鱼缸中的事儿都是梦中的场景。原来,我趴在《呐喊》上睡着了呀。
佳作点评:人与物,合而为一。你读的是梦境,是鱼儿,但你眼前浮现的是生活,是人。小作者笔下追求活在当下,看淡一切的七秒记忆的鱼儿,隐隐地让人们联想到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的词条——“佛系青年”。人们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淡然随性的活法。而小作者化身鱼儿,借七秒记忆的“同类”以“活在当下”为借口,“自甘堕落”的表现,彰显了作者对懒惰、不思进取,“一切随缘”的消极生活方式的批判。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写小作者的思考,没有纠结在对“同类”的批判中不可自拔,而是重在讲述,以第一人称小桥流水般娓娓道来,描写细腻、对比鲜明,没有过多的渲染、铺陈,而是用精练的对话,传神的神态动作等加以点化,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鲁迅的小说正是此类白描写法的典范,所以结尾处《呐喊》的登场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样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分量,体现了作者比较厚重的思想底蕴和平日积累的功力,在考场作文中定会脱颖而出。
点评人:常州经开区初级中学 许艳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7
当晚风吹起河面最后一圈涟漪,夕阳投下最后一抹光辉时,我,一只小鱼,终于回来了……
我是一尾生长于山间小溪内的鱼,山间水质纯净,环境优美。早晨,鸟儿空灵的叫声唤醒山林的生机;我和我的鱼儿朋友们聚在一起玩耍。地处偏僻,鲜有人来,又无大鱼吞食,我的日子舒心又快活。
可我终是不甘于这平淡的生活。在第N次听到外面繁华的世界后,我决心出去闯一闯,看一看。
离开我的庇护所,外面的世界充满危险,也包含了新奇与刺激。运气尚佳的我于繁华世界中找到了一处乐园。不愁饮食,不怕被抓,还能欣赏城市的繁荣,这是我梦想了多少次的生活,如今过上了,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又总会想起山间小溪的日子,平淡却快活、充实,我开始想家了。于一日清晨,我决心踏上回家的征程,再多的繁华亦留不住我。
回家的路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路途遥远,途中危机四伏,有人类的捕捉,亦有大鱼的伏击。也曾路过优美的山林,繁华的都市,有小鱼劝我安顿下来,不要再往前了。心中的向往却不被美好所惑,支持我向家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游去。终于一日黄昏,我,到家了。
小伙伴们见到我,有着说不出的惊异与喜悦,缠着我讲述外面的世界。我的心中也因到家而有了一份安宁与平静。我又回归了平淡。
鱼,是会洄游的,无论走了多久,走了多远,走到哪里,最后都会回归,回到原来的地,回到那个名曰“家”的地方。这是根植于鱼心中对家的眷恋。
鱼是这样,人亦如此。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念着家的。无论多远,最后总要魂归故里,叶落归根。这是无法割舍的家的情怀。
佳作点评:一条鱼儿的洄游之路,也是一个人心灵的回归之路。鱼儿洄游本是源自于生理、环境和遗传,但是小作者奇思妙想地把鱼儿的洄游想象成是心理需求,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美好、平淡、舒心的“家”。小作者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为整篇想象勾勒一个回家的完美结局。但结局的背后源自于不甘心的闯荡。年轻人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趁着年轻去闯荡是每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应该有的姿态,于是小作者决心出去闯——回想家里的平淡——思想回归,用较为完整的笔墨向我们诉说一条鱼儿的归家之途。文章结尾升华立意,由鱼儿回到走在鱼儿思想里的人,无论走多远,都要记住回家的路。这个家可以理解成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乐园,物质是暂时的,精神才是永恒。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坎坷,都不能动摇心中家园的位置。这个家可以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也可以是鲁迅记忆里的百草园……我们不禁为小作者从真实生活感受出发,深刻的思想立意和从语文课本中学到的思想升华而感动。
点评人:常州外国语学校 戚娴雅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8
我爱大海。
我爱潜入那深邃而又充满无限魅力奥秘的海洋。我愿随着海水的涌动穿梭在浮动的海藻中,一个轻快敏捷的转弯,摇尾,轻轻松松避开水草的“毒手”。跟着鱼群四处游动,海的深蓝色,永远是那么美丽,五彩斑斓的礁石是被太阳所照耀的熠熠光辉。而我的鱼鳞也被晒得暖洋洋的,小鱼儿说,它很耀眼呢!
太阳,我想去追逐太阳,追逐太阳那璀璨夺目的光芒!
我努力向上游,向上游,想冲破那牢不可破的海平面。每一次的靠近换来的总是那毫不留情的海浪的漩涡,一次次的重创,把我伤得似无力回天。鱼鳞片的血迹把身边的水域染得通红,我无心跟着鱼群再游山玩水,我只想去追逐太阳。
我爱太阳。
躲在无鱼问津的礁石后,郁郁寡欢。如何才能冲出海面?我沉思。脑海中依稀记起那大雁、海鸥的影子,那影子总先离海面很近,很近,倏地那影子直到“几千里”的深海中,难道,我是找到了方法。再拼一次,我暗暗鼓动。
继续潜入更深的海域,转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向海面冲击。果不其然,成功跃出海面。似经过一个完美的弧度,多想跃到那温暖的太阳上去,“咚”的一声,又重返故乡。
其实,潜入海底,不是为了躲避,而是在为勃发二次蓄势,你是否观察过海鸥的飞行?它总是先浮在海平面上飞行一段路程,然后冲向高空,这正是在蓄力。一切,只为鱼跃龙门的一刻。
我的理想是追逐太阳,心中燃烧着热烈的火焰,火焰来自内心的太阳。不会放弃,不愿放弃,每一次的失败磨难挫折都是在为成功而蓄势。
因为心中有一颗太阳,有一颗不甘放弃的跳动的心。
佳作点评:文章的结构清晰自然,由爱大海到爱太阳从而追逐太阳。因为喜爱,所以开启了一条“夸父追日”般的执着追寻之路,这不仅让我们联想到想要飞到南海的鹏,奔腾不息的林中小溪和始终朝向窗外向往自由的常春藤。小作者用细腻的笔墨向我们展现了一条鱼儿是如何冲破海平面的过程,尤其在遭遇了旋涡、礁石后,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的心路历程。同时以海鸥飞行的蓄力类比鱼跃龙门的蓄势,鱼儿爱大海,但更爱太阳,以大海宁静、美丽、安于现状的生活衬托追逐太阳决心的强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尾的太阳升华至每个人心中的太阳,由理想的追寻上升到了不甘放弃的跳动的心,情感积极,思想深刻。
点评人:常州外国语学校 戚娴雅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9
我若是那一尾“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鱼——
水的清透是我芬芳的空气,天空的蓝是我眼眸最纯粹的色彩,一天一地的千种美好、万般风情,尽收眼底。天地自然,万物灵韵,汇成鱼儿的鱼生智慧——“短之乐趣、长之信念”。
大智若“鱼”,一曰“短”。
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乐不乐”,曾经有过一段有趣的论辩,“鱼子”挺想插嘴的:“我乐不乐?当然乐!”
鱼儿的记忆时间,据说十分短,短得让我嫉妒。每一天的世界都是全新的,每一刻的光景都是见所未见的,每一息的心灵都是好奇蓬勃的。
当现代社会茫茫人海,庸庸碌碌,对身边的美好视若无睹,任由心灵麻木痴呆时,鱼儿沉醉在万千新鲜风景里,捕捉着每一瞬间细微的感动;当古代陶弘景感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时,“竞跃”的“沉鳞”早已饱览了数遍自然波涛澎湃的壮丽,每一次,都怀着截然不同的感悟,相当的震撼。
多想做一尾鱼儿!不浪费每一点每一滴自然与生活赋予的美好,方才不枉在这尘世走一遭。
大智若“鱼”,二曰“长”。
鱼儿的记忆短,然则志气不短,信念长流。神话里有“鲤鱼跃龙门”,现实里有那么一群一群的鱼儿,溯流而上,只为回归故乡产子。
自古以来绵延不绝的乡土情结,乡愁文化,竟出人意料地在鱼儿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万里归途总恋乡,一尾尾看似弱小的鱼儿,面对对冲的猛浪,湍急的漩涡,锋利的岩石,纵使粉身碎骨,葬身半途,也义无反顾地向着故园的方向勇往直前,其情可敬,其勇可嘉。我若是一位“鱼子”,定要为自己的种族精神而骄傲自豪。场景的震撼,可惊天地;生命的澎湃耀眼,可泣鬼神。古代的诗人们,歌咏边塞浴血的战士,明月天涯的离人,而这生命本能的魄力,撼天动地的奔乡情怀,可不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
何不做一尾鱼儿?澎湃地绽放生命,方才不愧对这世间的养育。
短而忘忧,感恩生活;长也不忘信仰,奉献生命。我走在鱼儿的思想里,鱼儿的思想走进我的灵魂里,真不愧是——
大智若“鱼”。
佳作点评:作者巧妙地化用“大智若愚”,用“大智若鱼”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赞颂了鱼儿“记忆短暂,却信念长流”的智慧,匠心独具。“短”与“长”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充分体现了鱼儿的特点,又富有人生哲理,意味深长。用《小石潭记》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游鱼开篇点题;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两人论辩“乐不乐”的鱼儿,引出鱼儿记忆短暂,却省却无数闲烦愁的快乐的论述;用《与谢中书书》中“竞跃”的沉鳞与作者陶弘景的感慨对比,突出了鱼儿拥抱自然的快乐;再用神话中跃龙门的鲤鱼,引出鱼儿信念长流的论述。引经据典,似信手拈来,又处处为中心服务,形散而神不散。结尾“我走在鱼儿的思想里,鱼儿的思想走进我里”点明了题意,又深化了主题,余音绕梁。
点评人:常州市田家炳初中 王晓娴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10
我是非常瞧不起那块蚌壳的。
多少个日日夜夜,那家伙只能一动不动地待在那儿,忍受水流的侵蚀,砂石的磨砺。哪像我,可以自由地游来游去,和我的兄弟姊妹戏耍,在珊瑚丛间捉迷藏。
我天天嘲笑他:“喂,你难受吗?天天待在那儿,真可怜。”那蚌壳刚开始只当没听见,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我会磨出珍珠来的!我的先辈告诉我,只有经过百般磨炼,我们才会孕育出一颗珍珠,你等着瞧吧!”
我哈哈大笑:“无知的可怜虫,你只能一辈子待在幽暗的水底,直到死,你都看不了外面的世界!”
我听见,蚌壳在流泪。
日复一日,星轮在头顶辗转,云朵在天空变幻;朝阳从东方升起,红日从天幕坠下,它把水面漾出金子,洒落余晖。
我知道,我也只能看到这么多了,其实,我又能比那蚌壳好多少呢?
我仍是嘲笑他,故意在他周围游来游去。蚌壳不再和我顶嘴了,但我能听到,他在哭,他在忍受那痛苦。我竟有点佩服他了,换作是我,恐怕一天都撑不下去吧!
一天,我看到壳里有一点珠光,我极惊异,但我不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珍珠。蚌壳不会这么幸运!我坚决地想到。但我有点不安,嫉妒从心里开始发芽。
后来,蚌壳彻底打开了,一颗珍珠静静地卧在他的身体上。真漂亮!我暗暗地羡慕,珍珠发出温润的光,幽暗的水底仿佛都被它照亮了。蚌壳很高兴,它直到那是自己用泪凝结出来的,那是它的灵魂。
几天后,蚌壳消失了,我知道,他去看外面的世界了。守得云开见月明,我忽然很难过,我连守的资格都没有啊!
痛苦的磨砺打磨出了珍珠,我永远也无法想象,蚌壳到底流了多少泪。在我玩耍、看风景的时候,蚌壳在哭。也许他也想放弃吧,但终究坚持了下来,凝结出自己的灵魂。
平凡如沙,光亮如珠。下辈子,我不想再做一尾平凡而渺小的鱼,我要做蚌壳,我要孕育一颗自己的珍珠!
佳作点评:考生通过鱼儿对蚌壳打磨出珍珠的过程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本文的最大的成功之处。考生构思精心,开篇“我是非常瞧不起那块蚌壳的”这一句简短的话语设置悬念,就赢得了读者的好奇心,接着用“嘲笑——惊异——嫉妒——羡慕”一系列词语表达自己对蚌壳打磨珍珠的心理变化,使得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一目了然。心理变化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鱼儿内心的刻画,细节描写,又为本文增添了一个个的亮点。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推己及人转换视角,用“平凡如沙,光亮如珠。下辈子,我不想再做一尾平凡而渺小的鱼,我要做蚌壳,我要孕育一颗自己的珍珠!”简洁却不简单的结尾,升华文章的主题,可见考生的作文功底深厚。
点评人:常州市前黄实验学校 疏大四
走在鱼儿的思想里11
尊敬的人类:
你们好!
今天,我以鱼类代表的身份,向你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你们提出一些想法。
作为一尾鱼,一尾会思想的鱼,我们之间或许可以有很多共同话题。现在,我想对你们说些真心话,关于我们眼中的世界和你们人类。
数亿年前,在原始海洋中,我们一奶同胞,共同生存。千年岁月流逝,你们的先祖与我们告别,小心而又大胆地爬上陆地,缓缓地进化出了四肢又退化掉了鳃。而我们的祖先则留在海洋中,注视着你们的身影。在我们关切的注视下,你们成长得很快,从两栖到爬行到哺乳,你们的每一点成长我们都看在眼里。终于,你们下了树,以灵长类的身份去往冈瓦茨古陆的各个角落。你们发达了大脑,进化了双手,退化了尾骨,挺直了腰杆,开阔了视野,看向更远的未来……说真的,我为你们高兴。
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一切都变了。我们从为你们欢呼呐喊,转而变得恐惧。是的,度过了寒武纪三叶虫的称霸,看过侏罗纪恐龙的主宰,踏过冰川纪漫长的幽寒,生息繁殖了数千万年的我们,在你们身上感到了恐惧。从世界诞生,宇宙用了纪元;从生命诞生,地球用了亿年;从文明诞生,先祖用了千年;而污染毁灭这一方净土,你们只用了百年!你们的贪婪与不懂节制,已经毁灭了太多太多。
我也曾见过洄游的鱼群,因你们的巨网,顷刻遭受灭顶之灾;我也曾见过幼年的鲨鱼,被你们割去娇嫩的鱼鳍后再丢回海中,无力的身躯沉到海底,未死绝的躯体徒劳地呼吸,喷出漫漫血雾;我曾见过敦厚的蓝鲸,被你们的捕鲸船围住,雄伟的身躯翻滚着,唱着最后的鲸歌;我曾在夕阳下跃出海面,看见海滩上是漫山遍野的同类的尸体……请住手吧,人类!天下虽大,我们已无处可去!
请记住,无论你们走出多远,被蔚蓝海洋覆盖的地球都是你们的家;无论你们有多聪明,都不要虐待生命,请珍视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吧!
此致
敬礼!
一条有思想的鱼
2019年6月18日
佳作点评:这一回,小作者带着我们走进了一尾有思想的鱼儿的内心,体会了一把鱼儿之殇。根据题目要求,小作者想到了鱼儿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生存问题。本文有个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小作者宏大的时间观,从生命起源至今,浩浩汤汤的时间长河,在他的笔下能够浓缩成极具画面感的几幕,生命从海洋来到陆地,从两栖进化到哺乳,“发达了大脑,进化了双手,退化了尾骨,挺直了腰杆,开阔了视野,看向更远的未来”,瞧这一连串的短语,小作者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也许小作者沉迷在这种想象中,一时无法抽出自己的思绪,文章用了两个小节描绘这样的画面,却忽略了真正的中心。鱼儿的思想中弥漫的是生存环境惨遭破坏,生命时刻遭受威胁的伤痛,只有一个小节的内容呈现,显然是详略不当了。
点评人:常州市正衡初中 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