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校本课程>>实践动态>>文章内容
关于综合评选常州市首届优秀校本课程的通知
信息时间:2019-05-08     阅读次数:

    为推动学校系统化梳理课程建设成效、凝练优秀校本课程成果、深化学校课程研究、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进程,经研究,我院决定启动“综合评选常州市首届优秀校本课程”工作,并推动“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建设。具体事项如下:

一、评选类别与范围

    优秀校本课程综合评选的对象为学校和教师开发的具体课程,不是就课程纲要、或校本教材、或课程案例等课程元素或项目单独评选,而是综合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维度(具体见“申报要求”)进行评选。

(一)学校范围

1.全市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

2.全市中、高职学校;

3.全市特殊教育学校;

(二)课程范围

1.由同一所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并实施的学校课程;

2.由不同学校和教师或区域联合开发并实施的学校课程;

3.由学校和教师与教育科研机构或校外相关机构、组织、个人合作开发并在学校实施的课程;

4.上述三类课程在“课程著作权人”(不超过两人)是本校教师的前提下,无论是否曾获得其他类别、层级的奖项均可参评。

(三)参评课程要求

参评课程需同时符合以下四类要求:

1.参评课程需经学校课程领导机构(如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等)审议通过,正式进入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序列。

2.参评课程必须在学校已经完整实施三个周期(含三个周期)以上,贯穿整个学段(如:初高中三个年级、小学六个年级等)的校本课程需完整实施三年(含三年)以上。

课程周期指按照课程计划,师生完成该课程所需的基本学习时长。例1:根据某校A课程的纲要,该课程的课程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需要18个基本授课课时。该校每周五下午第三、第四节(连排)为校本课程课时,按照学校课时安排、同时刨除学校假期与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占用的时间,A课程9周的课程约需一个学期完成,则A课程每面向一届七年级学生执行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长、并完成课程的相关学习任务和评估,为一个课程周期;例2:根据某校课程方案,B课程为该校1—6年级全员选修的校本必修课程,则该课程需至少完整实施三年以上,即学校至少有一个年级已经完成了连续三年该课程的选修任务。上述A课程和B课程符合本次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课程实施周期完整”的要求。

3.课程实施周期内,课程管理科学、实施有序、效果良好。

4.申报者拥有该课程的完整知识产权(关涉评优后的课程资源共享工作)

(四)以下几类课程不在参评范围

1.所有的国家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等。

2.省、市课程计划中的地方课程;

3.幼、职、特教的省编/定课程;

4.由其他机构、组织或个人开发,学校直接引进使用的课程。

二、申报材料要求

(一)材料内容

材料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申报书  见附件1

●课程简介 包括该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功能、开发过程、实施历程等,限500字以内。

●课程纲要 包含课程需求评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资源简介、资源目录、资源开发、特色资源例举、资源管理等。已经编/印了校本教材的学校和教师,可以将教材作为课程资源之一;除了内容性资源之外,学生课程学习案例、教师的特色活动与教学案例等课程实施过程中累积的、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课程改进与完善的经验都可成为该课程的重要资源;课程资源管理是指资源分类、存取、完善、应用机制等明确指向资源有效利用与改进的内容。

●课程实施方案 指指导该课程具体实施的细则,如课时安排、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与评估、课程实施反馈数据的采集方式、课程改进策略等内容

●课程实施简况分析 指课程实施的得失分析,及依据课程实施得失对课程改进的建议等。

●教师课程体验分析 指课程开发、实施、改进等过程中,教师在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学科理解等方面的分析。

●学生课程获得分析   指学生课程学习结果分析。

●课程未来发展规划 指在当前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该课程未来的优化目标、建设方向、实施调整等。

●其他项目

(二)材料规格

1.申报材料实行“纸质材料”与“电子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申报书”必须为纸质稿,其余内容可以根据学校状况和申报需求自主采用纸质稿或电子稿。所有以纸质稿报送的材料,应以A4纸打印、左侧装订册(校本教材、学生作品等除外,可另附),并报送一式三份,以便评审之用。

2.材料“目录”必须注明每项材料是纸质稿还是电子稿,各项材料无论是纸质稿还是电子稿,均需要根据“目录”所标注的顺序编码。

3.申报材料的电子稿规格:以“学校名称+课程名称”为文件名(如:常州市第一小学《美丽常州》课程)、并打包发送到指定邮箱(压缩包内的各电子材料必须按照目录标注的顺序编码并命名文件名,如:“材料5:《美丽常州》课程实施方案”)。

(三)成员要求

1.申报书“课程组成员”为实际参与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所有成员、并按对该课程研发的贡献排序,不限数量。

2.经评审后获奖的课程成果,获奖证书上的名单为申报书前十名的“课程组成员”(不含课程著作权人);

3.申报书经学校加盖公章后,均视为该校以单位名义对该课程的著作权人和课程组成员予以认定,经学校认定后的课程成果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由学校负责。

三、评审与获奖

1.本次成果评审采用异地评审的方式,聘用外地课程专家按评审标准评审材料;

2.本次评选不分学段,综合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维度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成果若干项;

3.我院将在评选工作结束后,对获奖成果颁发获奖证书,并组织专项成果研讨、展示活动,同时启动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工程。

四、材料报送

(一)报送程序

1.各辖市/区学校先报送至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由辖市/区汇总后统一报送至常州市教科院;

2.局属各校由各校将全校申报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至常州市教科院;

3.因申报材料众多,学校和老师不要分散申报;

4.辖市/区报送材料时,须同时提交本区域的申报目录(附件2);局属各校报送材料时,需同时提交本校的申报目录(附件2)。

(二)报送时间

本次成果评选报送截止时间为2019625日(周二),逾期不予接收。

(三)报送地址

1.纸质材料报送至常州市教科院411室(钟楼区紫荆西路6号);

2.电子材料报送至邮箱:kccguan@{域名已经过期}

(四)联系方式

材料报送联系人:李令永,联系电话:89966827

附件1: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申报书

附件2: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申报目录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O一九年五月八日

 
附件1: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申报书
附件2: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申报目录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