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丽花老师的教学PPT在组长QQ群中,请组长转发给本校老师。
《绿》教案
执教者: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言丽花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美,体会作者对绿和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朱自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进入初中以来,学过朱自清先生哪些散文?《春》、《背影》。
作为散文名家,朱自清醉心于梅雨潭的绿,曾几度游玩梅雨潭。他说:“这潭水太好了!我这几年看过不少好山水,哪儿也没有这潭水绿得那么静,这么有活力。平时见了深潭,总未免有点心悸,偏这个潭越看越爱,掉进去也是痛快的事。这潭水是雷响潭下来的,那样凶的雷公雷婆怎么会生出这样温柔文静的女儿?”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散文佳作《绿》,看看他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美读
1、课前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现在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朗读例句,指出句中的“它”和“她”分别指什么?
句1: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梅雨瀑)
句2: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梅雨潭的绿)
2、同样是景点,作者却使用了不一样的人称代词。作者更偏爱哪个景物,为什么?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描写更多、情感更强烈。
瀑布在襟袖间,但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三、细品
1、作者更偏爱梅雨潭的绿,我们先跟随朱自清,一同寻绿。文中哪一小节,集中写梅雨潭的绿?请生1朗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边听朗读,边圈点勾画出妙词佳句。(师生评价)
2、听完朗读,请你说说你对这一小节的整体感受。(顺着学生的表达,师小结)
预设:
(1)动词:招引、追捉;揪、攀、探身、鞠躬(准确传神)
“招引”是召唤、吸引的意思,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追捉”写出了迫不及待的心情。“揪、攀、探身、鞠躬”,写出作者寻绿的急迫。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些词语啊?请你再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叠词:闪闪、松松、轻轻、滑滑、清清(富有音韵美和节奏美)
助词:着
(我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本段的叠词和“着”特别多,假如我们去掉它们,句子也是通的。但是去掉之后味道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知道,“着”是助词,与动词相搭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使绿更富动的情态。叠词富有音韵美、节奏美。)
朗读指导:读“着”的时候语调要轻盈一些,柔和一些。读叠词的时候语速要慢一些。
小结:每个词都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我们要去好好地关注她们、品味它们。我们学旁批,用三角号标注动词,把叠词和助词圈出来。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吧!
(2)修辞:比喻、拟人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绿的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水波,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水波,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水光: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水色:纯净)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抒发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我们学旁批,用波浪线把这几个比喻句划出来。
【拓展】同样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朱自清写绿、写水,和其他人写绿,有何不同呢?
材料补充: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哪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招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
湖面上水波不兴,船象在一面琉璃上滑行。粼粼水波,象丝绸上的细纹,光滑嫩绿。往远处望,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地变成了深碧。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动,低视湖心,另有一个天,云影在徘徊。两岸的峰峦倒立在湖里,一色青青,情意缱绻的伴送着游人。
——臧克家《镜泊湖》
刚才同学们的表述,都是感性地去感知美文差异。作家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他们都借助独特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比如老舍是像通过比喻来写水的温暖和清澈。余光中先生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女性拟人格”的写法。简单地理解,就是朱自清喜欢用女性形象设喻。你能从文中几个比喻中读出来吗?
他把绿比作神女、少妇、处女、神女,可谓独树一帜,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写法,也是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其实不仅仅是《绿》,朱自清先生其他散文中,也喜欢用女性形象比喻。
补充材料:
春天像个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扬树,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也偶然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一电灯的光射到水上,婉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小结: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正因为朱自清先生内心对梅雨潭的绿有着无限热爱、怜惜,所以才借助个性化的比喻和将它们描写出来。而个性化的表达,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我们平时写作,要尝试多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少一些套路。现在,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比喻句。
(3)对比:写出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
朗读指导:重读“太”。
(这一小节,写了其他地方的绿,是不是偏题了?)
小结:梅雨潭的绿本来是一块面积并不算大的绿,然而,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写(修辞、用词、对比),就把绿写美了,写活了,写具体了,写丰富了。你看这绿,就像层层涟漪,慢慢地荡漾开,荡漾在了读者的心中,浸润在了读者的生命里。(板书)
三、深思
1、梅雨潭的绿奇异、醉人,对作者而言,还意味着什么?
借绿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2、朱自清的美文,让我们赏析了绿色的潭水,领略到了绿色的文字。我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了一首小诗,不是很成熟,权当个性化表达的一个实践。和大家分享一下:
绿
一定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山。才能贮藏世间的美景。
纤尘不染,喧杂不闻。亭在山上,云在山上。
一定有一帘很亮很亮的瀑。才能成为心头的魅影。
飞流直下,珠花乱溅。风在怀中,声在瀑中。
一定有一潭很绿很绿的水。才能彰显生机的意义。
不浓不淡,不明不暗。奇异醉人,袅娜相迎。
还有什么呢?
还有一腔绿色的诗意,
给我一生绿色的心情。
3、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是通过品读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如修辞、词语、对比手法等,体会作者个性化的情感的。希望同学们以后读书时,也能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抵达作者的内心,分享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最后,再让我们包含深情地读一读其中最美的文字,与绿对话。
绿 言丽花
挹《绿》为眼,掬“法”品文 查文丽
黄果树瀑布
挹绿为眼 掬法品文 查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