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真挚、纯洁、美好的情感和执着的精神;
2、品读诗经精美凝练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3、通过比较体会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真挚、纯洁、美好的情感和执着的精神;
2、品读诗经精美凝练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体会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千古不变的绝唱。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经在一堂教学课中请学生翻译“I love you”,如果是你,会怎么翻?
但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你可以这样翻译: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从文家书》)
方文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chuī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青花瓷》)
语言是很多样的,哪怕同样的情感也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二、吟哦讽诵(音韵美):
1、“诗非读不能品也”。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2、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首诗特别容易朗朗上口,有的同学甚至已经能够背诵,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
(1)均为四言诗,韵律简单平和;
(2)每章字数一致,换少数词语。——复沓联章,一咏三叹,重章叠唱。增加了节奏感。
(3)每章押韵,富有节奏感。
(4)在读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这几个词:
双声词:蒹葭、参差,辗转(声母相同)
辗转:翻来覆去不能入眠。(发音时舌尖来回移动)
叠韵词:窈窕,辗转(韵相同)
窈窕:文静而美丽的样子。(发音时舌头的柔婉翻动)
总结: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哪怕是通过发音也能感知到语言的意蕴。
重言词:关关,苍苍,萋萋,采采
总结:“弦xián诗三百,歌诗三百”《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诗经》的音乐美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三、情动于中(情感美)
1、能否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
2、同学们能否从两首诗中各抽一字来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求”“从”
3、同样是追求,两者的遭遇一样吗?
运用想象,尝试依据诗歌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补白”,也许会让我们对这两则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挑选其中的两篇和大家一起分享。
4、听完这两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明确:1)追求的遭遇不同。
2)追求的对象不一样。
3)追求者的形象不同。
5、但至少他们对待这份情感的态度是一样的。能否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两段情感?
明确:执着,真诚。分析完朗读评价。
总结:孔子评价“诗三百,思无邪”。
四、情动于中,行于言(画面美)
过渡:听完故事,两个追求者的形象便如此鲜活起来,原本跳动着的音符变成了生动形象的故事,变成了动人的情感。而如此真挚的情感也一定要发生在恰当的背景、环境中。比如《关雎》,作者设置的情境就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而哀怨的《蒹葭》就放在了秋天。
1、关于荇菜:
每次我要表达对意中人的喜爱和追求之前都会提到荇菜,采摘荇菜和我追求意中人有什么关联?且为什么是左右流之,左右才之,左右芼之?
明确: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荇菜开出黄色的纯净之花,采摘时需要两手齐下,左右包揽,方无遗漏。
2、关于蒹葭:
茎秆柔韧,抗逆性强,长期存在,视野朦胧。
余亚飞诗:“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明确:追求者自我的象征,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像棵芦苇,站在这里,不偏不移。
结语:网络时代充盈自己,通过读诗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经教案常外戚娴雅